“中國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昨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十二五”期間,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
政策激勵是關鍵
對于低碳發展的重要性,不少企業深有感觸。“我從事能源發展行業14年,深刻感受到低碳行業發展和低碳在能源行業當中的位置,可以說低碳行業的發展將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中國天合光能集團董事長高紀凡昨日在夏季達沃斯分會場上稱。
在高紀凡眼中,走低碳發展之路是必然的,而其成功的時間和政策支持、科技發展,以及資金支持三個要素密不可分,這其中,政府政策排在最重要的位置。政府的激勵能夠帶動企業的積極性,加之企業自身的動力推動,即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事實上,中國政府也在推行低碳經濟方面作出了努力。“幾個月前,中國出臺了上網電價,價格是1.15元人民幣/千瓦時。”高紀凡認為,這個電價在今年這個時機出臺是合適的,尤其像光照達到1700小時的西部地區,投資人能夠得到合理的投資回報。而在光照時間較少的東部地區,政府也提出“金太陽計劃”,給投資人進行財政補貼。
借鑒國外經驗
日本的經驗或許值得一看。根據與會的日本環境省大臣Shoichi Kondo介紹,兩年前日本民主黨成立新政府,當時即提出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25%,此外還推出了很多稅收方面的措施來支持碳排放的計劃,碳交易機制也在推行過程中。目前,日本處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之下,日本政府希望采用一種分散式的發電模式,不要過度依賴核能發電,而是更多地依賴再生能源、替代能源進行發電。因此,日本現在成立了一個輸入式的模式,也就是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能整合到電網上這種輸入式的直接整合到電網上。這一措施正在等待國會的批準。此外,日本還制定了電價系統,以及購買家電產品的激勵機制。
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的能源政策受到直接影響,現在日本政府已經開始審視核能發展政策。明年日本政府將考慮是否重新采用全新的核能政策,而明年5月份可能要停止所有新興核能廠的審批工作。日本政府計劃在未來實現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包括太陽能、水能等,而且要建立起政府公共財政激勵機制,鼓勵這些行業的發展。
美國鋁業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認為,丹麥和德國的創新性舉措同樣值得借鑒。丹麥對風能的投資很多,1980年即立法對生產能源的企業采取獎勵措施。由于該項激勵措施,眾多在冬天沒有農事的農民也從事能源生產工作。而德國則是對汽油征收重稅。
“從搖籃到搖籃”
據了解,2001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建筑院院長威廉·麥唐諾和德國的綠色和平組織“綠黨”創辦人之一麥克·布朗嘉開始推行一種環保的新觀念:“從搖籃到搖籃”。這種觀念認為,環保不是在企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對立面,環保不止是在減少廢棄物,而是可以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分。把“減廢”更進一步地推到“零廢”境界,需要在設計的源頭就定位為每一個組成的部分,都是可以拆卸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現在的環保,有的時候只是作為回收之后混合壓縮,降級為次級材料。
這種模式得到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的推崇。以汽車行業為例,如果汽車底盤能循環使用,將可以節省40%的鋁材料,這相當于把碳排放減少10%。他進一步認為,以“從搖籃到搖籃”的發展模式解決環保問題,并不能單純完成價值鏈當中的某一個環節的節能環保。因此,應該非常精準地去衡量在整個價值鏈上有哪些環節,有多少材料可以被循環使用。
印度社會市場中心首席執行官Malini Mehra表示,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民間社會以及綠色企業對低碳經濟發展都有很多的貢獻,也有很多的經驗,而目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種“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轉變為現實。現在走上創新道路的公司面臨的問題不僅與電力相關,還與食品、水等其他方面相關,因此需要綜合考慮所有相關問題。發展低碳經濟需要領導力,也需要效率。